【春节我在岗】坚守“医”线,护佑健康
新春佳节之际,正是阖家团圆之时,但是在医院里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一袭白衣默默坚守岗位,与死神殊死搏斗,护佑百姓生命健康。急诊室里是他们匆匆的身影,门诊室里是他们耐心的解答,监护室里是他们有条不紊的诊治,手术室里是他们拼尽全力的抢救,产房里是他们迎接新生命的欣喜……今天,在我们欢喜地迎接蛇年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们,看看坚守一线的他们这个春节是怎么度过的。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骤降的是气温,恒温的是医者守护
“感谢你们悉心照料和耐心指导,给我爸爸莫大的信心和勇气,经过半年努力,我爸爸可以在客厅自由活动,我们全家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好多年我们没有同桌吃饭,今年的年夜饭我爸可以和我们全家一起上桌吃饭了!”春节期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解春霞收到了来自患者家属的这样一条微信,来自患方的好消息无疑更加振奋了节假日还坚守在一线岗位的医护人员的心。
春节期间,天气骤冷,呼吸道疾病也进入高发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完全没有假日的轻松氛围,全科室人员没有一丝一毫懈怠,医生穿梭在病房之间,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认真检查身体状况,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护士们也忙碌不停,按时为患者输液、发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耐心照顾着每一位患者。在医护人员悉心照料下,患者们的病情逐渐好转。一位大爷满含感激地说:“大过年的,你们都不能回家,守着我们这些病人,真的太谢谢你们了!” 还有位年轻患者动容地讲:“生病住院本来心情挺糟糕的,但看到你们这么尽心尽力,我心里特别暖,谢谢你们的付出!”
“每到春节,看到别人阖家团圆,说不想家那是假的。但当我穿上白大褂,走进病房,看到患者们期盼的眼神,就觉得自己的责任无比重大。”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总医师张文这样说道。
8天小长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量419人次,收治新入院患者66人,气管镜数量32人次。虽然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工作也相当繁忙,医护人员们也都毫无怨言地肩负起守护患者健康的责任,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汗水,保障了来就诊与住院的患者的安康,他们是这个春节里最美的逆行者。
麻醉手术科:三台危急手术同步展开,团队“刀尖上”护航生命
大年初一清晨,当万家沉浸在团圆喜庆中时,麻醉手术科的三间手术室灯光同时亮起,三台生死攸关的手术在争分夺秒中展开……
1岁9个月女童重度烧伤的“生死闯关”:
“患儿体温38.5℃,昨天休克无尿,今天必须手术!”早上7点50分,整形烧伤美容科打来的紧急电话让麻醉医生李静瞬间绷紧神经。这名1岁9个月的女童体重仅11公斤,全身40%深度烧伤导致感染风险极高,手术刻不容缓。
挑战一:脆弱循环的“精准平衡”:烧伤后患儿体液大量流失,血压如过山车般波动。麻醉团队在患儿纤细的动脉中植入监测导管,屏幕上跳动的血压曲线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补液慢一秒可能休克,快一秒又引发肺水肿。”李静紧盯数据,以秒为单位调整输液速度,最终将尿量稳定在20mL/h的安全线。
挑战二:体温与疼痛的“双重防线”:手术室温度精准控制在28℃,所有输液液体提前加温至37℃;采用“靶控输注技术”将镇痛药浓度精确到0.1μg/mL,既避免低体温风险,又防止药物过量抑制呼吸。4小时后,患儿带着平稳的生命体征转入烧伤监护室。“幼儿的器官就像透明的水晶,容不得分毫偏差。”麻醉科医生张文瑞说,“我们是在用显微镜般的精细,守护这11公斤的小生命。”
76岁骨折老人的“风险拆弹”:
隔壁手术间,一名76岁的股骨骨折老人正面临另一场考验。高血压、糖尿病、心肺功能衰退……任何一项合并症都可能让手术变成“致命雷区”。麻醉团队5分钟内完成动脉穿刺监测和神经阻滞,将原本需要30分钟的操作压缩到极限。“对高龄患者,快不是目的,准才是关键。”主麻医生解释。术中实时监测心脑氧供,最终让老人平安返回病房。
10分钟的“生命速递:
“产科紧急剖宫产!胎膜早破,胎心下降!”第三台手术的警报骤然响起。麻醉团队10分钟内完成麻醉、消毒、切皮,随着一声啼哭,新生命在蛇年第一天平安降临。“听到孩子哭的那一刻,觉得所有坚守都值了。”护士长眼眶微红。
当三台手术紧张进行时,消化内科又发来急会诊请求:一名肝硬化患者突发大出血,需紧急内镜止血。麻醉科快速分兵支援,评估风险、制定方案,为抢救争取黄金时间。
“春节值班表排了30名医护,但没人抱怨。”麻醉手术科副主任韩彬说。
门诊部:守护健康不打烊
春节期间,我院门诊医务人员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秉承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守护,在春节假期,我院总门诊量8591人次。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吗?”从患者踏入门诊大厅的那一刻起,导医台的护士们面带微笑,眼神明亮而温暖。患者前来咨询,她们耐心倾听诉求,轻声细语地解答,还细心指引方向,尽管不能与家人团圆,可她们热情服务的模样,让患者在寒冬中如沐春风。
“姑娘,太感谢你了,现在年龄大了,哪都找不到,多亏有你们。”一位80岁老奶奶略带哽咽的声音回响在医院的走廊里,时间倒转,老奶奶独自一人步履蹒跚来看病,导医护士见状,快步上前,搀扶着老奶奶胳膊,轻声细语说:“奶奶,咱慢点”,目光满是亲切,陪着老人缓缓走向诊室,做检查,取报告单……那搀扶的身影暖人心扉。
过年饮食不规律、作息紊乱、过度劳累等因素都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门诊的医护人员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疾病,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产科:奏响生命与希望的乐章
1月29日04时25分,伴随着一声嘹亮的婴啼,产科迎来在我院出生的第一位蛇年宝宝......
孕周只有36+1的王女士大年初一早晨来院产检,可胎心监护却显示其已有胎儿宫内窘迫的征象。一经发现,产科医护人员立即陪伴在王女士身边,凭借丰富的经验与充足的专业知识,给予正确的处理,并紧急准备剖宫产。经过一个小时的不懈努力,王女士终于顺利分娩一男婴,新生儿体重2380克,母子平安!这位可爱的蛇宝宝因早产转入新生儿科观察,现母子均已顺利出院。
值班人员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孕妇:胎儿B超显示宫内羊水指数仅有2.0,胎心监护反应差,护士医生迅速进行问诊、采血……完善术前准备后立即行剖宫产手术。终于有惊无险地迎来了又一位幸运的蛇宝宝。当时等候在产房外的孩子父亲说,这是他一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新年礼物。
春节期间,我院产科为急危重症孕产妇开辟“绿色通道”,科室医护团队坚守岗位,没有丝毫懈怠,严格按照标准对每位产妇进行产前评估,制定周密科学的分娩方案,为母婴的平安保驾护航。节日期间,产科共接生42位蛇年宝宝,为新春的到来谱写了华丽的序章,也为热闹的节日增添了无尽的喜悦色彩。
肾内科(血液透析室):接诊患者近千人,提供外地患者透析服务
由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特殊性,这个春节,肾内科血液透析室的机子几乎没有停止运转,科室的医护人员也是全员坚守岗位,并根据就诊人数的变化增加了透析二室和机位,确保为血透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除夕夜,我们血透室依然是满机运转,为了让治疗中的患者在医院也能感受到新年的喜悦,科室医护人员准备了一些糖果和点心,并一一分发给患者们;同时,科室还为在岗的医护人员们准备了饺子,希望增加一些过年的喜庆氛围,弥补大家不能与家人团聚的遗憾。”肾内科主任李露说道。
过年期间,来西安旅游的外地游客也随之增加,为了更好地服务外地透析患者,科室提前准备了备用机子专门接待外地患者,并积极监测预约渠道给予透析安排。这期间共有4名外地患者来院透析,在机子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患者白天的游玩时间,科室安排了这些患者进行夜间透析。
春节8天时间,科室共收治透析患者900多例,其中病房收治患者中危重症患者占67%以上,科室人员在节前一天提前调试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全力保障春节期间血透室的安全顺利运转。
“未来,针对节假日,我们还将不断优化诊疗服务,提供更加人性化与舒适化的医疗服务。强化远程医疗服务,通过视频会诊等技术,让患者在家中就能与血透室的医护人员进行沟通获得专业的指导;同时优化透析环境和设施,打造更加温馨舒适的透析环境,提高患者的就诊获得感和就诊满意度。”
急诊科:为生命“守岁”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春节,当喜庆的灯笼照亮街头巷尾,当欢声笑语在千家万户回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白衣,坚守在急诊科这个医院的“前哨”,用责任与爱心为生命保驾护航,成为节日里一道别样的风景。春节期间,我院急诊科接诊急诊患者1623人次,其中抢救患者156人次,危重患者53人次。
为了确保卒中、胸痛等急危重症患者的及时、有效救治,我院保持绿色通道畅通,在节日期间,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绿色通道救治患者21人次,心源性猝死患者复苏成功1人。
“唉哟、唉哟……”伴随着一连串痛苦的呻吟,一位80岁的老太太在家人搀扶下来到医院,她因为剧烈的腹痛而烦躁不安,精神恍惚。急诊科的医生先为她紧急安排了补液镇静止痛,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做了血常规、腹部CT、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同时请消化内科、普外科、心胸外科会诊后,最终考虑急性胆管炎,收住至普通外科,行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老太太的病情及时得到控制,家属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为急诊科送来充满谢意的锦旗。
春节期间,急诊科收治的患者数量比平时更多,病情也更加复杂。高处坠落伤、车祸伤、脑出血、肾衰竭……每一位患者都需要医护人员全力以赴。面对超负荷的工作量,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无一人喊累,全部在岗,24小时待命。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中,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们用自己的坚守和奉献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他们舍小家团圆,护万家安康,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儿科:“医”然坚守,与爱“童”行
春节期间,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多措并举强化诊疗服务,全力保障就诊患儿得到及时救治。
“过年期间,我们分别在门诊和病房各安排了3名医生值班,并安排了10余名护理人员为患儿做好护理服务,为保障夜间诊疗安全,我们也安排了2名夜间值班医生和4名值班护士。”儿科主任汪宇表示,过节期间儿科就诊患儿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但急性胃肠道症状患儿就诊较前明显增多,占门诊就诊人数的20%以上,以呕吐、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很可能跟春节期间家庭聚会饮食不当有关。
过节期间,儿科门诊也接诊了不少外地旅游至此的患儿,科室为此也提前做好了部署,为这部分患儿提供就诊便捷。
除夕当晚仍有将近20名住院患儿,科室为部分患儿送去了小零食等。
“大年二十七,我们收住院了一名不到1岁的患儿,由于患儿家里还有一个孩子,因此只有妈妈来院陪护,但临近过年,孩子妈妈当天错过了饭点又叫不到外卖,开始焦虑地哭了起来,我们护理人员发现后便安慰缓解这位妈妈的焦虑情绪,并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午饭送给了孩子妈妈。”儿科护士长房欣娟介绍到,后来的几天,科室人员要么帮孩子妈妈买饭,要么将自己带来的水果、饼干等小零食送给他们,孩子妈妈紧张焦虑的情绪也渐渐消失了,最后出院的时候特别感谢医护人员们。
春节8天假期,儿科门诊共收治患儿近700人次,除夕当天,虽然就诊患儿不多,但依然安排了3名医生在门诊值班,确保患者的就诊安全。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提升诊疗服务能力,在重大节假日提前做好更加完备的安排部署,强化人文服务内容,为患儿及家长提供更便捷更暖心的服务。”汪宇说道。
重症医学科:特殊的日子,一如既往的坚守
监护仪此起彼伏的滴滴声,呼吸机有节律的送气音,伴随着医护人员们匆忙不歇的脚步声,这又是重症医学科平常的一天。不,这并不是平常的日子,而是中国人历来最看重的盛大节日——春节。只不过在重症医学科这个特殊的场所,因为肩负着守护一个个危重生命的神圣使命,医护人员们仍然像平日一样丝毫不敢懈怠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春节期间,重症医学科收住患者数量保持在15名左右,大都是需要有创、无创呼吸机以及CRRT等高级生命支持的患者,其中一名重症肺炎患者需要ECMO支持。为了更好地保障节假日期间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晶还组织了两次全科室的大查房,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全面的诊查与护理。繁重的工作量需要充沛的人力支持,因此即便是春节放假,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依然像往常一样排班紧凑,每天一线医生和二线医生都在科室24小时值班,呼吸治疗师日间3人、夜间1人,护士则夜间至少保证4人同时在岗,这样很多家在外地的护士就没有办法抽出时间回家和家人团聚。
但是大家已经对此习以为常,就像此前每一个日日夜夜一样,用自己的专业、耐心、细心和爱心呵护着每一个脆弱而珍贵的生命。一位90多岁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的老爷子,需要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和按需吸痰保持气道通畅。老人特别看重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每天都和医护人员闹腾着要回家过年,可是他的病情并不允许,大家只好耐心地哄着他说还没过年呢,许诺过年一定让他回家,经过安抚老人便安静下来,配合医护人员为他治疗,终于平安度过了这个春节,假期结束的最后一天出院回家了。还有一位肝硬化肝性脑病的三无患者,因为没有家人照顾,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除了治疗以外的所有生活照料,每天按时为他买来三餐协助进食,翻身、洗漱、大小便……让他在这里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的温暖。
一边是对患者的无尽关怀,一边却是对自身需求的无暇顾及,在别人回家团圆的日子里,他们却常常因为忙碌而不能及时吃上一口热饭,甚至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吃上中午饭。当终于端起碗的时候,他们彼此相视一笑:“平常的一天又过去了。”这简单的一句话,蕴含着他们——重症医学科所有医护人员——对自己岗位的深深认同和为生命坚守拼搏的决心。
监护仪滴答声代替了爆竹声,医嘱单的墨迹晕染年味,白衣身影穿梭在病房与走廊之间,将“新春我在岗”编写成一首无声的守护长诗。这个春节,医务人员的汗水与坚守为我们诠释了“医者初心”最真实的模样,生命的重量,也从来不分“节假日”,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