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 电 话:029-84277356
  • 邮 箱:xyyfyyb@163.com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丰镐西路48号
综合新闻

【传承•人物】陈慧荣:34年的护理生涯,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作者:党委宣传科 马雪   |   发布时间:2020-05-07   |   所属分类:综合新闻   |   点击次数:2306

陈慧荣

001964—1967,解放军总后军需生产部第一职工医院附属护士学校学习

001967—1975,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三职工医院急诊室、输液室、抢救室、缝合室护士

001975—1987,大内科、供应室护士

001987—1989,西内科护士长

001989—1990,康复科护士长

001990—1998,眼科护士

001998—2001,心血管内科护士(副主任护师)

002001年光荣退休



在五味十字的时光

001948年出生在武汉的的陈慧荣老师今年已经72岁高龄。1964年,她16岁,豆蔻年华,初中毕业后便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军需生产部第一职工医院附属护士学校进行为期三年的学习。

001967年,她来到西安,进入解放军原总后勤部第三职工医院(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为一名急诊科护士。

00当时医院的地址在五味十字。规模很小,条件艰苦,不管是医生护士还是患者需要用水,都是拿着担子去水井旁担水,然后再烧开使用。

00急诊科虽然条件简陋,但是患者却多。当时的供应室只负责消毒,而用过的污染注射器、附件、穿刺包、切开包、导尿包等物品,都是要护士先经过初步的整理、清洗、打包、处理以后,才送到供应室进行高压消毒。



00供应室消毒后,再将各种零件送来,当时墨菲斯滴管还是玻璃材质的,相互摩擦碰撞很容易破碎。陈老师说,这种情况时常发生,每次遇到破碎的墨菲斯滴管,就必须用手将它与输液器分离,这个过程很容易将手划破。

00陈老师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在分离过程中,左手不小心被破碎的玻璃划破,鲜血直流,还缝了几针。

00当时急诊室一共只有七八个护士,三班倒,人手紧缺,注射室的患者络绎不绝,却也只有一个护士负责。

001968年,医院从五味十字迁址到土门。陈老师说,我虽然记不得具体是几月份,但我肯定,是冬天。搬家时,没有找别人来帮忙,全都是自己人,当时天很冷很冷,我们用的是露天的卡车,搬了好几天才搬完。脸被风吹得红扑扑的,耳朵也冻僵了,但是我们一点也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开心,一路上唱着歌。

00一群年轻人,用最热情的心,迎接新的工作。


护士也要当起“半个医生”

00迁到土门新址后,陈慧荣老师还是在急诊室工作。当时,急诊室设有抢救室、注射室、清创缝合室、换药室,人少,急诊工作量大且充满挑战。那时候的护理辅助工作相对现在而言要复杂的多,除了正常的扎针输液,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到必要时的心外按压,护士们还要当起“半个医生”,对外伤患者进行清创、缝合、包扎。



00急诊外科诊室来的多数都因爆炸、机器挤压、车祸等受伤患者,陈老师说,有位患者,给她印象非常深刻。

00那是一个年轻小伙,小拇指被机器压伤来。陈老师先为他进行断端的清洗消毒,和医生一起配合,将断指和断端相互连接,校对皮瓣,最后进行缝合,过程很顺利,陈老师非常细心,因为她知道,十指健全对一个还没有成家的青年来说有多重要。缝合完毕后,用夹板固定并包扎。

00几天后,小伙子第一次来换药,陈老师发现他的伤口有些炎症,陈老师细心、耐心地为他消炎、换药。一段时间后,小伙子的伤口愈合的非常好,他非常感谢陈老师,总是叫她姐姐,他说,要不是陈姐姐,我的小拇指就保不住了。

00陈老师说,急诊科的工作繁忙而富有挑战,来的总是一些急危重症患者,如车祸、中毒、爆破等,但是每一次参与救治的患者,能够治愈、出院,那种开心、自豪和感动,难以言表。


“练家子”是如何形成?

001975年,陈慧荣老师转到大内科工作。工作三年后,陈老师怀孕了,由于身体原因,又转到供应室。生完孩子后,陈老师又回到大内科病区,这一干就是10年。

00在这过程中,陈慧荣老师练就了一身本领。



00医院当时虽然条件简陋,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却是一贯的传统。医院经常定期举行护理理论知识考核及实践能力操作,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性,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00从工作起,无论是医院的各项考核,还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她都感受到,作为一个护理人员就应该在工作、考核中提高护理质量,强化护理技能,而这样的工作作风,成了刻在她骨子里的烙印。

00陈老师是各种理论竞赛、实践操作比赛中的常胜将军,比赛中获得的奖杯、荣誉证书、纪念品不计其数。最让她感到骄傲的,是有一次静脉输液考核,从操作前的相关准备工作、三查六对、检查药液、消毒、排气,到行静脉穿刺……整个流程一气呵成,一共只用了56秒!

00治疗室里面摆放的物品、液体,都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多年历练下来,陈老师不用看也绝不会拿错。包括家里的物品,厨房的油盐酱醋,都按照顺序摆放,陈老师的爱人说,我不小心动了什么东西,她一眼就能看出来!

00陈老师的爱人工作忙,总是出差,孩子就丢给她一个人照顾。每到她上夜班的时候,就把五岁的儿子带到医院的母子间,儿子睡觉,她去工作。

00陈老师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儿子突然发烧,但是她不能请假,就把儿子一个人放在母子间输液,根据滴数计算一瓶液体所需要的时间,掐着点回去换药或者拔针,然后再返回工作岗位。

00陈老师说,现在想想真是后怕啊!当时只想着不要让领导为难,护理人手本来就比较紧缺,也不敢请假,只能自己想办法克服,根本想不到会有输液反应等意外,把那么小的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万一出现什么万一……真的都不敢回忆。


她是筹建康复科的“领头羊”

001987年,陈慧荣老师成为西内科护士长。陈老师说,因为所有工作自己都能拿得下来,也不觉得当了护士长后有多大的压力,大家都会敬重自己。

001989年,医院成立新的科室——康复科,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的陈慧荣老师被调到康复科当护士长,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在科室团队的通力协作下,她作为护士长,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从床位布局到病区环境,从配套设施到收治患者,她配合策划、筹建、布局,一切亲力亲为。



她是眼科的“唯一”

001990年,陈老师调到眼科。当时眼科人少,总共有两位医生加上她一个护士。让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她和当时的主任陈畅上夜班,来了一位因面部炸伤就诊的中年男性患者,伤情特别严重,面部、眼睑、耳朵……面目全非,血肉模糊。

00首先得清创,陈老师小心翼翼地清洗伤口,为之后的缝合打好基础,因为清创若不干净,伤口会溃烂、发炎、感染,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半小时后,开始准备缝合工作。因为损伤面积太大,一位医生根本缝不过来,陈老师便主动上手,这种本领,还是在急诊室8年的工作中练就的。

00由于患者炸伤严重,皮瓣被炸得乱七八糟,大小不一。陈老师和陈畅主任俩人仔仔细细,一点一点校对,遇到特别小的看不清的皮瓣,就带上当时眼科专用的放大镜,若是漏掉一块微小皮瓣,就会给患者面部造成终身的缺口。

00要问缝合了多少针,陈老师说,根本都数不清。经过很长时间的精心缝合,终于将患者面部的破损缝补好,叮嘱患者定期换药,有任何不适,随时就诊。

001998年,陈老师又回到心血管内科,也是在这里,她拿到了副主任护师的证书。2001年,陈老师光荣退休。

0034年的护理生涯,陈慧荣老师每一步都走的很扎实。她说,护士是很平凡的,却也很伟大,是护理的匠心与仁爱精神,指引她不断前行。

00陈慧荣老师说,护理工作是很平凡的,但却也很伟大,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护理工作。

编后语

00从陈慧荣老师的经历中,我们看到医院发展的缩影:地址的变迁、科室的变迁、护理工作的变化....而不变的是对护理工作严谨细致的一贯要求,是护理人员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00从这位几乎可以大满贯所有技能考核奖项的前辈身上,我们看到了她的心灵手巧,看到了她的积极阳光,感受到了她34年护理的无悔青春。

00我想,作为平凡岗位的一份子,我们要追求的不是不平凡,而是如何做到平凡人的无悔人生。待到年老之时再回忆起来,有些让自己引以为豪的东西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