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 电 话:029-84277356
  • 邮 箱:xyyfyyb@163.com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丰镐西路48号
70年专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专 栏>>70年专栏

【记录70年 • 征文】不负青春不负己

作者:病理科 郑建云    |   发布时间:2021-03-24   |   所属分类:70年专栏   |   点击次数:22228

可以说,我是在“最好”的年龄来到这所医院的。这个最好的年纪不是少年青春,当时的我,已经35岁了。我认为的“最好”是早经过年少轻狂的阶段,已经成家,孩子上了小学,也从事病理专业有10年了,积累了些许专业经验。在这个没有负担、心理相对成熟的时候,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认为,这正是最好的年龄。我发自内心感谢这所医院培养和成就了我,大学附属医院的平台和资源,让我获得了“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和专业学会任职”这些头衔和荣耀。虽然我深知自己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来到医院后也不曾虚度过一寸年华,我见证了病理科一步步的发展壮大,从最初的两个人到现在十三个人,业务量十到二十倍的增长,新技术新业务全面开展,技术水平处于同规模医院前列。我感到欣慰,就像见证了孩子的成长一样,我深爱着这个医院和我的病理工作。


我还要感谢我的前任主任——李凤祥老师。病理科是李凤祥老师一手创建的,在那个年代吃了很多苦、经历了很多艰难。当年他一个人还开展了冰冻检查,冰冻是帮临床医生在手术台上时决定手术方式的,也可以说是在指挥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对病理医生的诊断经验极具挑战性,所以说病理医生是“医生的医生”,是幕后英雄。患者知道是谁为他进行了手术,却不一定知道是谁决定他治疗策略和手术方式。李老师曾经回忆一位年轻女性患者的乳腺包块冰冻经历,发完确诊恶性的报告后已经是傍晚七点了,想起来家里等着他去买馍,就一路想着刚刚的标本一路走到了马路对面,却突然心里一惊,疑心会不会报错了,如果判断不同现在通知临床还来得及,乳腺癌的手术对于一位年轻女性是非常残酷的,那个年代术式要全切乳房加腋窝淋巴结清扫,一旦报错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就惊出自己一身冷汗,又赶紧跑步返回科室仔细再看切片。这样的经历,每一位病理医生都经历过。因为冰冻取材有限,又是抽样检查,就好比盲人摸象,切片是在冰柜中进行,质量差,时间又急迫,组织送到病理科后,医生要选取组织、切片、染色,并在30分钟内发出报告。在拿到切片观察的同时,大脑里快速闪过一个个问题和鉴别诊断,是肿瘤吗?是恶性肿瘤吗?是哪一类恶性肿瘤?不同的判断直接决定着不同的手术方式。真的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报的有一点点不放心就会寝食难安。这么难,为什么我没有放弃,因为源于对病理工作的热爱和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担当。我当年来病理科时,只有李凤祥主任一位医生和另外一位技术员。取材(切肉)在一张掉了漆的红木桌子上,血水混合着刺鼻的福尔马林,呛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进行工作。组织块(肉)要经过12个小时处理后才能切片,组织脱水、包埋、浸蜡都是人工在换,每隔两小时就要倒一次液体,晚上12点还要换液体。李凤祥老师面临退休,在他的鼓励下,我临危受命接管了科室。


我赶上了医院高速发展的好时代,病理科不断在引进人才、改进流程,改善环境。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也在三级甲等级医院评审及“5+1S”的一次次活动促进下,在全科年轻的同志努力下,科室现在环境也算干净明亮,秩序井然。并且眼看着就要搬进自己亲自设计的新大楼病理科,环境会更好,未来更光明,希望都在一点点实现,这份感情不言而喻。科室发展重在人才梯队建设,病理科这几年先后引进了7位病理研究生,从零起点一手带教培养起来,有两位已经晋升了副高职称,现有主治医师3位,住院医师2位。病理医生的培养周期很长,10年才能解决日常诊断。


常言道一位好的病理医生是从切片堆里站起来的,经验是靠勤劳和辛苦得来的。并且需要终身学习,比如一种疾病的认识是靠临床随诊得来的,WHO诊断标准5年一变,切片细胞形态提示良性的也许随访几年发现复发和转移了,可能是披着羊皮的狼;相反细胞长得丑,也许是披着狼皮的羊,并不远处转移,这就需要重新认识和归类,确定诊断标准。而且病理包罗万象,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各个系统,同一种肿瘤在不同部位诊断标准有区别,比如鳞状细胞癌,在外阴、宫颈和食管标准都不相同。这就要求病理医生要终身学习,还要亚专科培养。这几年应医院专业发展需求,我们也先后培养了妇科病理、消化道早癌病理、皮肤病理、甲状腺细胞病理、脑肿瘤病理、骨髓病理等亚专科医生。2013年我又亲自赴上海妇产医院、上海肿瘤医院和上海中山医院学习。当时我孩子正上初中恰逢青春期,他爸爸颇有不悦地说你这个年龄还跑这么远进修学习干啥。可是我想医院很多学科都在迅速发展,病理绝不能拖后腿,到国内最先进的亚专科病理学习是迫切需要的。虽然吃了不少苦,但还是开阔了眼界,学习了知识,收获大于损失。在网络迅猛发展后,学习的平台更加多样化,我几乎是每天晚上和周末都在学习。随着分子病理的迅速发展,新的疾病出现,诊断标准改变,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会误诊,导致误治。活到老,学到老是从医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毅力。也是对患者负责,对医院负责,对自己负责。除了人才培养、环境改善、设备更新,还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原位杂交、分子病理,不仅仅是赶病理潮流,也是为临床提供技术支撑,现在临床已经进入个体化精准诊断、精准治疗时代。都说病理是诊断金标准,我们病理人必须努力,不断提高含金量,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才有利于临床进一步精准治疗。


医院文化建设,除了医疗科技的发展,必不可少的还有人文建设。在与患者的情感互通中有几位令我影响十分深刻。一位是很多年前诊断的肿瘤科李斌主任的患者,肺占位穿刺,比较疑难,先后到西京、交大会诊,最后她爱人接受了我的建议,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去年夫妻二人专程到我办公室说感谢我,我当时已经回忆不起来是谁,但提起病变,自己看过的片子,还是记忆犹新,这种欣慰是物质无法相比的。还有一位是最近碰到的23岁未婚未育的女性患者,宫颈恶性肿瘤,我看到她的切片,背后仿佛看到的是她的一生和两个家庭,所以非常慎重,安慰着哭泣的患者,帮她出主意。去年年前遇到一位26岁未婚男青年,有焦虑症,总觉得自己得了肿瘤,肠镜活检不是肿瘤,但他找了我无数次,哭哭啼啼说不想活了,反复问我真的不是肿瘤吗?我几番解释和安慰,他才释然。这些案例,一直在提醒我,作为一名医者,职责不是仅仅提供一张冷冰冰的书面报告而已,更要注入人际沟通的温度,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医院新大楼即将投入使用,新院区建设也有序推进,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一名见证了医院病理由弱到强的医技人,我承载了上一辈老师沉甸甸的嘱托,也不负期望开拓了这一代的新局面。今天的年轻人正赶上医院腾飞的大好时代,希望你们不负青春,不负己,乘着医院发展的东风去实现自己闪闪发亮的价值。